李时珍名人故事

时间:2024-05-25 05:46:01
李时珍名人故事

李时珍名人故事

李时珍名人故事1

李时珍对宋代苏颂《图经》中的老鸦眼睛草与龙葵龙珠之考证即为一例。李时珍曰:“龙葵、龙珠,一类两种也,皆处处有之。四月生苗,可食,柔滑……但生青熟黑者为龙葵,生青熟赤者为龙珠,功用亦相仿佛,不甚辽远。杨慎丹铅录,谓龙葵即吴葵,反指本草为误,引素问、千金四月吴葵华为证。盖不知千金方言吴葵即蜀葵,已自明白矣。今并正之。”李时珍的这一段叙述不仅将龙葵、龙珠作了归并,辨正了《图经》老鸦眼睛草与龙葵各立一条之误,还辨正了杨慎龙葵即吴葵之失。论述透彻、明确,使龙葵、老鸦眼睛草、龙珠、吴葵、蜀羊泉等之间混乱的名称得以厘正。

古代本草常将通草与木通相互混淆,或将两者视为一物。李时珍以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纠正了前人的这一错误。《神农本草》之通草,《本草纲目》释名为五代南唐陈士良《食性本草》之木通。时珍曰:“有细细孔,两头皆通,故名通草,即今所谓木通也。今之通草,乃古之通脱木也,宋本混注为一,今分出之”。他在“集解”项作了进一步详释,“其枝今人谓之木通,有紫、白二色,紫者皮厚味辛,白者皮薄味淡。本经言味辛,别录言味甘,是两者皆通利也。”

菝葜、土茯苓是古今长期混乱品种,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曰:“土茯苓,楚蜀山箐中甚多,蔓生如莼,茎生细点,其叶不对,状颇类大竹叶而质厚滑,如瑞香叶而长五六寸,其根如菝葜而圆,其大如鸡鸭子,连缀而生,远者离尺许,近或数寸,其肉软,可生啖。有赤白二种,入药用白者良。”生动简要地描述了土茯苓原植物的特征:苓蔓生,叶状如竹叶,大而质厚。根状茎细长,每隔一段间距生一肥厚的块状结节,这与百合科菝葜植物土茯苓(光叶菝葜)的特征完全吻合。特别是说“赤白”二种,真实无误,因其生长环境质地的差别,虽同种植物,亦有赤白之分。李时珍不但对药物标本及性状进行研究,而且还将研究结果与古文献进行比照考证。他说:“按中山径云,鼓镫之山有本草焉,名曰荣草,其竹如柳,其本如鸡卵,食之已风,恐即此也。”并找到“食之已风”的疗效。他还说:“诸医无从考证,往往指为萆?Z及菝葜,然其根苗迥然不同,宜参考之。但其功用亦颇为相近,盖亦萆、菝葜之类也。”李时指出古代医家对此无从考证和相互混淆的药物加以订证和区分。

有一次,李时珍经过一个山村,看到前面围着一大群人。走近一看,只见一个人醉醺醺的,还不时地手舞足蹈。一了解,原来这个人喝了用山茄子泡的药酒。“山茄子……”李时珍望着笑得前俯后仰的醉汉,记下了药名。回到家,他翻遍药书,找到了有关这种草药的记载。可是药书上写得很简单,只说了它的本名叫“曼陀罗”。

李时珍决心要找到它,进一步研究它。后来李时珍在采药时找到了曼陀罗。他按山民说的办法,用曼陀罗泡了酒。过了几天,李时珍决定亲口尝一尝,亲身体验一下曼陀罗的功效。他抿了一口,味道很香;又抿一口,舌头以至整个口腔都发麻了;再抿一口,人昏昏沉沉的,不一会儿竟发出昏昏沉沉的,不一会儿竟发出阵阵傻笑,手脚也不停地舞动着;最后,他失去了知觉,摔倒在地。

一旁的人都吓坏了,连忙给李时珍灌了解毒的药。过了好一会儿,李时珍醒过来了,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。醒来后的李时珍兴奋极了,连忙记下了曼陀罗的产地、形状、习性、生长期,写下了如何泡酒以及制成药后的作用、服法、功效、反应过程等等。有人埋怨他太冒险了,他却笑着说:“不尝尝,怎么断定它的功效呢?再说,总不能拿病人去做实验吧!”听了他的话,大家更敬佩李时珍了。就这样,又一种可以作为临床麻醉的药物问世了。

李时珍特别注重实践,他聪颖博达,常常创造出一些奇特方法来验证中药功效。一次,李时珍发现一本书上说野芋麻叶可以治疗瘀血症。于是,他找了两杯生猪血来做实验。第一杯生猪血中放了野芋麻叶的粉末,另一杯则什么都没有放。

过了一会儿,放了野芋麻叶粉末的生猪血没有凝固,而作为对照比较的那杯生猪血却很快凝固了,芋麻叶治疗瘀血的功效得到初步证实。李时珍又深入思索:上面的实验只是证实野芋麻叶能够防凝,那么,对已经形成了的瘀血块。它又有什么作用呢?

于是,他又把芋麻叶粉末和入刚刚凝固的血块中,血块竟慢慢地溶化成血水!这进一步证实芋麻叶还具有化瘀的作用。这个药理学试验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也是有一定水平的。

李时珍名人故事2

李时珍在以一根银针救活母子两人后,许多人都想见一见这位神医。一天,有家药店老板的儿子正在柜台上大吃大喝,听说了之后,也想去看看热闹。他费了好大力气终于挤到李时珍面前,问道:“先生,你看我有什么病吗?”李时珍见此人气色不好,赶忙给他诊脉,过后,十分惋惜地说道:“小兄弟,可惜呀,年纪轻轻,活不了三个时辰了,请赶快回家去吧,免得家里人到处找。”众人都不信,那个药店老板的儿子更是大骂不止,后来在众人的劝说下,方才气咻咻地走了。果不其然,不到三个时辰,这个人便死掉了。原来此人吃饭过饱,纵身一跳,肠子断了,内脏受损。由此,人们更是惊叹李时珍的神奇医术了。

有一天,有一个病人,高烧不出汗,头痛得厉害,请李时珍去诊断。李时珍赶到他家,茶不喝,水不饮,就坐在病人床沿上切脉看病。他诊断病人患的是伤风病,首先应该发汗,于是他就叫病人在药抓回来之前先煎些生姜水喝,然后裹紧被子睡一觉,出出汗,病就会减轻。

李时珍开好处方准备走了,病人问他:“伤风病能不能吃鱼?”李时珍一抬头看见病人家里挂着一条乌鳢鱼,就笑着说:“用生姜煮乌鳢鱼吃无妨,只要发了汗就行。”

李时珍辞别了伤风病人就到别处去诊病,等他忙了半天回到家里,刚坐在板凳上,病人的儿子就喘着粗气赶来说,他老子吃了生姜煮的乌鳢鱼后,眼眶子变大,脸色变白,舌头打结,喘气不匀。

李时珍一听急了,心想:不好,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!幸好这时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老先生挖药回来,一听说这件事,抓起几样草药就和李时珍一起心急火燎地赶到了伤风病人家中。

李老先生也是个老中医,他让病人煎服了解毒的草药,等病情好转些再煎服治伤风病的草药,只三天工夫,病人就能起床干活了。“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”李时珍问他父亲。父亲告诉他,生姜煮乌鳢鱼能使人中毒。这件事对李时珍震动很大,他一连几夜都没睡好觉,伤风病人中毒的情景总是在他的头脑里打转转。他暗下决心,为了替天下人治病,弄懂所有中草药的药性,他一边采药行医,一边四处求拜名师。工夫不负苦心人,他后来终于成了“医圣”,写出了《本草纲目》。

直到现在,还有些地方不用生姜煮乌鳢鱼吃。

李时珍名人故事3

李时珍,字东璧,号濒湖,出生于公元1518年,明朝湖广黄州府蕲州(今湖北蕲春)人。以著作《本草纲目》被称为“药王”。

其实,这位驰名全世界的“中国药王”,在他十岁左右的时候,就已经被称为“小药王”了。

小药王李时珍出身于一个医学世家。他的祖父是铃医(即走乡串户的乡村医生)。他的父亲叫李言闻,不但继承和发扬了其父的医术、医德,而且对药草很有研究。他所开的处方和配制的草药,治病疗效很高。李时珍在祖父和父亲的影响下,自幼喜欢读医学书籍。

起初他的母亲教他识字背诗,他都过目不忘,记得很快,也很爱学。可是,到了三四岁的时候,他的兴趣便转移到中草药的名字上来了。这是因为他的父亲为了给百姓治病,每天要去山上采集各种药草,回来后,又把药草名字和功效一一记到本子上。每当这时,小时珍便好奇地站在旁边看,并不时地摆弄着药草玩耍。此后,父亲每次采药回来,他便问这种药草叫什么名字,那种药草有什么功效,连各种药材采摘和炮制方法他都要问。李时珍就用这种方法,日积月累,掌握了不少医学知识。

在他六岁那年的一天,父亲外出治病未归。恰巧在这一天,本村一个叫小宝的孩子不慎跌伤,疼得哭叫不止,家人急忙来请李时珍的父亲前去医治。当他们听说李大夫外出未归时,立即四处派人,去各村寻找,但都未得到李大夫的信息。一家人围在小宝的身边,眼睁睁地看着他哭得死去活来,一个个急得流下了泪水。

就在这个时候,小时珍拿着父亲那个记草药的小本本跑来说:“叔叔婶婶们别难过,我在父亲的小本上,翻到一种叫‘景天三七’的药草,是专门治跌伤的,可惜家中没有了,我现在就去采,你们等着吧!”

小宝的父母一听,自然高兴,遂又问道:“孩子,你认识这种药吗?到哪儿去采呀?”

小时珍一边往外跑一边回答说:“请放心,去年我跟父亲上山采到过这种药!”

众人闻言,也跟着跑了出去。

小时珍来到一个山坡上,爬呀爬,找呀找。

山坡下的人不断提醒说:“要当心,不要滑下来摔着了。”

小时珍也一边找,一边回答:“放心吧,不会的!”

大家正眼巴巴地望着小时珍,只见他忽然站起身来,手中拿着一把草,高兴地对大家喊:“草药找到了,小宝可以不疼了。”

不料,就在这一瞬间,小时珍一脚没踩稳,一屁股跌在地上,接着便叽哩咕噜地滚了下来。

小时珍顿时晕了过去,脸上、手上、腿上都是血,手中却死死地抓着那把草。

小时珍被抱回了家中。

不一会儿,小时珍醒来了。大家问他:“孩子,身上疼吗?”

小时珍顾不上回答,从床上一下子跳下来,跑到父亲的药房,把草药碾碎,接着又飞快地跑到小宝家中,把药敷在了小宝的伤处。

不一会儿,奇迹出现了,小宝止住了哭泣。

众人立时欢呼起来,小宝的父亲一下子把小时珍抱起,举在了空中,大声说:

“真是可喜可贺啊,我们村又出了个小药王!”

公元1532年,李时珍十四岁,到黄州府参加考试,一举得中,可谓少年得志。随后,他被选入县学读书。可是在此期间,李时珍无心仕途,从思想上反对八股时文,对应付科考那一套更是从内心厌恶。表面上他虽然在读八股文,而精力却放在了对医学著作的涉猎上。也许就是这个原因,李时珍在父亲的督促下,又连续参加了三次科举考试,结果都没有考中。中不了举,自然就跨不进做官的门坎。直到此时,他的父亲李言闻才放弃了让他读书做官的愿望,遂了他的心愿,让他一心一意地学起医来。

就在李时珍弃官从医的这一年,他的家乡遭了一场洪水灾害。水退之后,疫病流行,李时珍父子日夜奔忙,救治百姓。当时,上门求他们父子治病的大多是穷苦人家,他们父子总是尽心尽力,精心治疗,不计报酬,百姓无不称赞李氏父子是穷苦百姓的好医生。

二十多岁以后,李时珍医术日益精深,于是正式行医。从这时起,他一面行医,一面开始钻研中国古代的医学典籍。

在医学方面,上至《黄帝内经》、《伤寒论》,下至金元四大家名著,他都一一阅读。在药学方面,他读过《神农本草经》,觉得书中记载的药物味数不多,只有三百六十五种,其依药性、药效分为上、中、下三品的`药物分类法,已经很不实用;他读过《神农本草经集注》,感到这部书虽出自齐梁时代的名医陶弘景之手,记载的药物增加了一倍,但其中也有不妥之处;他还读过宋朝曹孝忠的《经史证类备用本草》,觉得这本书虽收药一千五百二十八种,算是集中药学之大成了,但仍嫌不够完备。又因为这部书成书后已有四百余年,新的药物大量发现,他认为很需要补充,对原有药物的性质、效用,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,药物分类也须大加改进。基于这些思考,特别是又积累了十多年临床辨证和药物考察的实践经验,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,掌握了科学研究方法之后,李时珍于1552年(时年三十四岁)正值年富力强的时候,毅然决定结束单纯的行医生涯,把主要精力用在担负起重修本草的科学重任上来,开始撰写一部新的药物学专著《本草纲目》。经过二十几年的努力,于1578年,在他六十岁时,终于最后定稿。全书52卷,计190万字,收药1892种,附绘药图1100幅,附药方11000个,是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光辉的里程碑。

《本草纲目》先后被译成日文、英文、法文等多种文字,成为全世界研究医药学的经典著作。

李时珍名人故事4

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(公元1518一1593年),写了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—“本草纲目”。这部书内容丰富,考订翔实,先后被陆续译成多种文字,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,它是入类智慧的结晶,是人类战胜疾病的宝库。

李时珍,湖北薪州人,出生在医学世家。李时珍14岁那年,中了秀才。他对医学有浓厚的兴趣,如饥似渴地阅读有关书籍,而对八股文及应考的文章则十分厌恶。这遭到了父亲的反对。他父亲虽是医生,但在当时医生是下等职业。他希望儿子能考取功名,光宗熠祖。李时珍在家父催遏下几次去参加科举考试的乡试,皆未中。此时,李时珍的父亲也只好任其专心研究医学。

李时珍明白,医学和药学密不可分。一个是临床实践,一个是理论基础。我国古代的中医,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,积累了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,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理论和体系。李时珍决心研究和发展祖国的医药学,要取得重大成就,还必须首先精通医道。他24岁那年,正式行医,诊断认真,待病人热情。由于他专心致志地研究名家的医书,真可谓取百家之长。另外他还将研究的心得体会用于临床实践,认真做记录,之后再根据实践经验,比较各家著述中的得失,加以取舍或纠正。这样,他虽年纪轻轻,但医术越来越高超,受到了广大百姓的赞誉。其高明医术很快被广泛传颂。他的名声大了,远近求医的人越来越多,不少疑难症被他治愈了,他的名字传遍天下。

李时珍医术高明,扬名天下后,曾被推荐到王府当医生,在宫廷的太医院任职。在这里的几年,他不求作宫,而是对宫廷中珍藏的民间见不到的医药学书籍有浓厚兴趣。他废寝忘食,尽情,甚至贪婪地翻阅了所有著述,并做了笔记,然后又花很大精力去研究。这为他的成就打下了坚实基础。几年后,李时珍辞职回乡,开始到各地游历和访问。他走访了长江、黄河流域的许多地方,虚心向当地人民请教,广泛搜集药物标本和民间药方,还在自己家里试种药材。

他每到一处,都热情为百姓行医解难。作为医生,医术高明,首先高明在对病人病情的准确迅速地诊断。正如俗话所说:“治病容易诊断难。”这就是说,只有看准了病,才能对症下药,药到病除。我国传统中医,把诊断疾病的方法归纳成“‘望、闻、问、切”4个字。望,就是观外形,看舌苔;闻,就是听病人说话、呼吸;问,就是问病情;切,就是摸脉。这里,切是最重要的。李时珍为了提高自己的医术,他在诊断方而非常下功夫。有继承,也有他自己的探索。他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,结合前人的经验,对祖国的脉学做了研究、探索和总结。同时写了不少著作,如(脉诀考证)、(濒湖脉学》、(奇经八脉考》等书。当然,李时珍在医学方而的著述远不只这些,有些只是未留传到今日。

李时珍行医认真、热情,一丝不苟。他研究医药学也勤奋刻苦,孜孜不倦,而.且具有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。他常常是白天行医,晚间发愤读书,经常一直到深夜。他先后阅读了一百多部厉代有关医学的著作,同时做了详细的记录.。为著述准备了丰富的材料。

李时珍经过27个春秋的艰苦努力,终于写成了《本草纲目》一书。他最伟大的贡献,就是在对“本草”的研究和整理方面。本草是专讲药物的。李时珍在长期阅读和研究中,发现自秦汉以来的1500多种药物中,有缺漏,有错误,在分类上也十分混乱。这样,他就决心重新编写。为写得准确、完备,减少错误,在27年中,他吃尽苦,受尽累。有时为一样草药的鉴定,不惜到干里之外去寻找。采集大量标本,访问药农,前人记述不清的,或有些疑问的,他都做认真的考察与实验,以保证科学准确。

《本草纲目》全书分16部,62类,共52卷,190万字。所记载的药物共1932种,其中李时珍增补了374种新药。对每种药都详细地记载产地、形状、颇色、气味、功用、采集方法、制作过程,以及主治什么病等,还附有他自己搜集和经实践总结出的110加多个药方,还配有1000多幅播图,这是一部图文并茂,具有空前科学水一平的大药典。李时珍开创了我国中医及中药学的新阶段。这部巨著的价值,远远超出了医学,对生物和化学等学科领域也做出了不少的贡献。如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在他的著作中就曾引用过《本草纲目》中的论述,可见它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之大。

《本草纲目》倾注了李时珍毕生的精力,是一部不朽的著作。李时珍的伟大成就和贡献是不可磨灭的。他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增加了光彩。

李时珍名人故事5

一次,李时珍在路上见一群人正抬着棺材送葬,而棺材里直往外流血。李时珍上前一看,见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鲜血,于是赶忙拦住人群,说:“快停下来,棺材里的人还有救啊!”众人听了,面面相觑,彼此都不敢相信。人已经死了,再开棺惊动故人,不是太不吉利了吗?可万一……李时珍当然看出了大家的心思,于是便反复劝说,终于使主人答应开棺一试。李时珍先是进行了一番按摩,然后又在其心窝处扎了一针,不一会儿,就见棺内的妇人轻轻哼了一声,竟然醒了,人群顿时欢动。不久之后,这名妇女又顺利产下一个儿子,于是人们都传言李时珍一根银针,救活了两条人命,有起死回生的妙法。这就是李时珍开棺救母子的故事。

《李时珍名人故事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